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
banner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評估甘比亞發展牡蠣(近海)養殖可行性」之考察返國報告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600785
相關專案:
計畫名稱: 「評估甘比亞發展牡蠣(近海)養殖可行性」考察返國報告#
報告名稱: 「評估甘比亞發展牡蠣(近海)養殖可行性」之考察返國報告
電子全文檔: C09600785_18276.pdf
附件檔:
報告日期: 96/04/12
報告書頁數: 23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http://www.tfrin.gov.tw
出國期間: 96/02/27 至 96/03/10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戴仁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薦任
黃謙銘 台灣海鱺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其他

報告內容摘要

報告係於2007年2月26至3月10日,赴非洲西北部甘比亞共和國進行該國牡蠣(近海)養殖可行性評估結果。由於賈梅總統對於牡蠣養殖具有高度興趣與重視,遂有此行。考察期間首先拜會我方單位大使館張大使與農技團蔡團長後,由大使館賴秘書、蔡團長及陳技師拜會的甘國政府的農業部、GIPFZA與漁業及水資源部,以瞭解有關農漁業政策、農業資源特色、該國與其他各國之外貿合作現況、投資優惠政策、與貿易伙伴國之間之貿易優惠與當地的養殖技術水準等。對於牡蠣養殖可行性方面,主要選擇甘比亞河周圍地點進行實地考察,以瞭解當地牡蠣的分佈與成長狀況,及水質狀況(鹽度與溫度)。甘國的牡蠣皆為天然生產,主要是生長於紅樹林的氣根上,往往密度太高,可能因此影響其成長。考察地點包括甘比亞河口區Banjul附近的紅樹林區,往內陸去的Bintang, Kankuntu, Kemoto, Tenbada及Yelitenda等五個地點。結果發現在分佈上,因為鹽度偏低的關係在Yelitenda沒有牡蠣。Tenbada的牡蠣在雨季前可以附苗而成長、活存良好,但在雨季後就會因鹽度偏低而由大量死亡。Kemoto的地點具有大型(達17公分)的牡蠣收穫,屬於地上養殖(on-bottom),可能與當地有許多平台地形有關,是一個不錯的地點。Bintang與Kankuntu兩個地點的溫度鹽度都適合牡蠣養殖,採獲牡蠣體型均較Banjul區為大。Banjul附近的紅樹林區的鹽度偏高(40 ppt左右),牡蠣體型較小約5-7cm,未見到大型者,可能與鹽度較高與當地收穫強度較高所致。但是這幾個地點,除了Banjul以外,陸上交通目前均欠佳,在運輸與保鮮方面是一大問題。為發展甘國牡蠣養殖,可以選取以上2-3個地點(1.Kemoto, 2.Bintang)以平掛、垂下式或是浮筏式進行試養,建議同時進行一些基礎的研究以收集生物資料,例如生殖生態學研究與浮游苗分佈的調查,可作為日後採苗時機與地點的重要參考,否則要擴大養殖區域將有一些風險。牡蠣養殖需投入相當程度的技術,如附苗技術、養殖控制、收苗時間控制,當地並非無此技術,漁業及水資源部的Permanent Secretary即是此方面人材。從水域狀況及天然條件來說,此地堪稱得天獨厚,有天然無污染之水源,再加上紅樹林地成年累月堆積所提供的有機營養,對牡蠣養殖來說乃相當地適合。當地人民食用牡蠣者非常少數,且無適當保鮮方式。河流入海口附近人口密集,居民大量採食,造成牡蠣平均大小偏低,少見中型(10cm以上) 牡蠣。甘國人民自紅樹林區採下牡蠣後,以蒸烘的方式將牡蠣蒸熟烘乾,成品仍含有相當程度的水份,然後依不同大小分類販售。此保存方式,在室溫下僅能保鮮數小時。再加上當地交通不便,成品市場有限,僅在產地附近交通可及之處有所流通,未能有大規模需求。甘國野生牡蠣資源豐富,建議可以生蠔作為生產標的,先自野生牡蠣開發市場行銷及產品品質控制模式。從採取、分級、保鮮、運送、儲存、消毒、檢疫、出貨、收款、出口等流程建立適當之經營模式及標準操作作業系統。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甘比亞;
參訪機關: 大使館,農技團,甘國政府農業部,GIPFZA,漁業及水資源部
出國類別: 考察
關鍵詞: 甘比亞,牡蠣,可行性評估
備註:

分類瀏覽

主題分類: 漁業
施政分類: 漁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