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
banne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年本會與美國、日本災害防救單位研商合作計畫暨參訪報告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203223
相關專案:
計畫名稱: 2003年本會與美國、日本災害防救單位研商合作計畫暨參訪報告#
報告名稱: 2003年本會與美國、日本災害防救單位研商合作計畫暨參訪報告
電子全文檔: C09203223_99.pdf C09203223_7128.doc
附件檔:
報告日期: 92/10/01
報告書頁數: 35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web.nsc.gov.tw
出國期間: 92/08/02 至 92/08/10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魏良榮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永續會 研究員 聘、雇

報告內容摘要

一、 背景說明: 台灣的氣候與地理環境特殊,天然災害頻頻發生,每每導致嚴重的人民生命財產的傷害與損失,社會各界對於災害的問題一向非常關心。政府相關部門也都很重視災害防治工作,歷年來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與財力於防救災業務上,防災科技研究活動亦逐年增多。近年來,人民水準提昇,對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要求逐漸提高。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公布實施之「災害防救法」第七條規定:「為執行中央災害防救會報核定之災害防救政策,推動重大災害防救任務與措施………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設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並得設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據此,國科會邀集專家學者與相關單位代表共同籌劃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行政院於九十二年五月十五日通過並正式函頒「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設置計畫設置要點」。此中心除了擔負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研發推動」工作,並透過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運作體制,加強災害防救科技研究成果之「技術移轉」與「落實應用」相關工作,使研發與實務工作密切結合,提昇社會整體抗災能力。為瞭解國際防災科技研發相關工作之推展情形,並積極建立合作管道汲取有關經驗。九十二年八月二日~十日,國科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教育部顧問室相關人員前往美國休士頓大學結構研究實驗室、德州農工大學(TAMU)、德州運輸學會運輸監控中心、搜救小組與消防訓練學校,以及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實體三次元震動破壞實驗設施、阪神•淡路大震災紀念—人與防災未來中心等單位協商合作事宜,並參訪。 二、 與會心得與建議:1.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減災與復建研究中心(HRRC)成立才十餘年,發展卻相當快速,在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建等方面的研究能量相當厚實。其跨領域的整合並將成果推廣落實到實務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同時由於長期對州及郡縣政府進行防災體制的規劃研究,不但財源沒有問題,同時亦與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之任務與功能均比HRRC更廣、更複雜也更艱鉅,然最終目的卻是一致的─建置並強化地方政府的防救災作業能力。2. 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加強推動災害防救科技研發與實務應用之相關工作。在中央政府方面,包括擔負研發任務之科學技術研究所、建築研究所、土木研究所等行政法人組織,以及國土交通省中設置國土總合技術研究所,負責整合各相關行政法人研究機構之研究成果,研擬跨部會之政策建議與施政策略;在地方政府方面,結合鄰近地區綜合大學之防災研究所(如阪神地區之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神戶大學都市防災研究所等)、災害防救相關研究機構(如EDM、人與防災未來中心DRI等),透過災害防救相關研究領域大學教授之參與,進行地方政府災害防救實務人員之研發技術轉移、教育訓練等,實有助於提昇地方政府災害防救業務能力,並強化專業人才培訓,確實將研發成果應用於實務工作中。我國中央政府雖已設置災害防救委員會,但仍屬任務編組性質,地方政府推動整合性的災害防救工作仍屬起步階段。相關經驗,值得參考。3. 日本京都大學國際化的程度超出吾人想像,的確有傲人優勢致能獲選為日本Center of Excellence。國科會與教育部共同推動的卓越計畫,基本構想即是建立Center of Excellence,推動至今,個別計畫的成效相當優異,但對於建立卓越中心之目標仍有相當大的距離,值得我們深思與檢討。4. 日本曾經受到阪神大地震大規模破壞之神戶地區,災後歷經八年重建工作,除了整體都市設施、景觀之重建工作外,亦包括實體三次元震動破壞實驗設施之強化地震研究設施。為了保留阪神地震之教訓與經驗,在重建工程中,特別建置了人與防災未來中心、人與防災未來館,從生命關懷的角度推廣防災、減災的觀念與知識,以達到重視人命保護與愛護自然環境之教育目標。由這些措施之規劃推動與成果展現,可感受日本政府推動災後重建工作更深一層的努力與用心。5. 神戶市人與防災未來中心、人與防災未來館之命名、設施、展示內容、導覽義工(經歷阪神地震經驗的當地居民)的安排上,均是以「人」(尤其是經歷阪神大震災之神戶人)的角度來傳達對於災害的恐懼感,以及如何透過災害經驗傳承、正確災害知識、認知的建立等,減低對於災害發生的恐懼,進而建立正面、積極面對災害的態度,來進行民眾參與的防災相關工作,以減少災害的破壞,以及與受災的神戶市一起重生,並將寶貴經驗傳承下去。此等以「人」為本的思維,導入災害防救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鏡。6. 綜觀日本防災科技研究近年發展,個別領域的均很傑出,但整合則益形困難,本位主義的心態很難因應整體面的需求,此點也道出了未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如何打破領域的藩籬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宜及早因應,結合協力機構的力量,建構嚴密之防救災研發與支援網絡。7. 防災教育宣導推廣極為重要,應與生活密切結合,並善加利用電腦網路相關技術與資源,製作生動影片與富趣味性之教學設施,以加強學習效果,持續推動。8. 美國、日本學者專家,對我國近年能夠整合災害防救科技研發資源,統籌規劃推動相關研究工作,極為稱許。因為此等整合運作機制,在美國、日本尚未形成,且難度甚高。9.(九)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在我國災害防救之研發推動、技術支援、落實應用等工作上,扮演關鍵角色,亦勢必成為我國防救災領域國際合作交流之樞紐,應加強進行國際化相關之人員培訓與作業機制規劃等工作。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日本;美國;
參訪機關:
出國類別: 考察
關鍵詞: 防災科技, 美日防災研究
備註:

分類瀏覽

主題分類: 科學技術
施政分類: 國家發展及科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