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架構移植栽培下雜草型紅米入侵之綜合清除技術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10802966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架構移植栽培下雜草型紅米入侵之綜合清除技術# |
報告名稱: |
架構移植栽培下雜草型紅米入侵之綜合清除技術 |
電子全文檔: |
C10802966_1.pdf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108/11/07 |
報告書頁數: |
14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吳東鴻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作物組 |
副研究員 |
薦任 |
報告內容摘要
亞太雜草學會今年的大會主題以永續農業與環境的雜草科學為主軸,並由澳洲雜草科學家Stephen Powles博士發表,本次核心演講亞太地區的除草劑抗藥性與其管理對其挑戰與展望,全球糧食生產將隨全球人口增加而對於糧食供應隨之提高,然全球糧食供應鏈高度仰賴全球水稻、小麥、大豆與玉米等主要穀物的穩定生產與否,然而穩定的糧食生產量則受到是否能有效控制入侵田區的雜草數量,目前除草劑施用是世界主要生產模式中對於雜草控制不可或缺的一環,隨之而來的就是發生除草劑抗藥性的風險,全球抗除草劑族群的演進變化將影響著除草劑對於雜草控制的永續利用以及後續糧食生產。台灣雜草型紅米收集系之遺傳背景主要係秈稻親緣,而非稉稻遺傳背景。進一步,藉由定序資料可知紅米次族群中,部分染色體區間可能與雜草化性狀具有高度關聯性,如半矮性sd1株高基因等。進一步合併紅米族群內的親緣係數與地理資訊後,將552個品系劃分為6種主要類型,同一族群不僅橫跨東西半部並呈現由南向北遞減趨勢,可見汙染稻種透過南秧北調的運輸模式產生長距離擴散,更甚於花粉媒介等短距離傳播,此暗示著農民經常使用到純度不足的秧苗或是不合格稻種無法有效管理。而國內繁殖圃與經濟生產交替使用,尤其以採種圃(5 ha)大都設於第二期作,第一期作經濟生產時發生汙染入侵,不易在期作間發芽耕鋤,也是累積稻種汙染源由之一。試驗初步已建立全台雜草型紅米的類型分布,顯見臺灣雜草型紅米與早期秈稻地方品系以及秈稻栽培品種具有高度遺傳親緣,去馴化機制讓部分雜交後裔開始累積短生育、強落粒與強休眠等雜草化特性,並隨著南秧北調栽培歷程開始入侵稻種繁殖圃進行遠距離傳播,因此加強汙染繁殖圃的稻種管理與田區清潔將係未來雜草型紅米之防治首務。而菲律賓、越南、斯里蘭卡等國家的雜草型紅米混雜近年也日漸嚴重,並加強對於形態差異的了解進行防治技術的調整;日本的雜草型紅米目前推測可能起源於日本稉稻地方品係,而臺灣雜草型紅米則是秈稻地方品係,但為害特性卻都為高度休眠、易落粒與紅色糙米等,未來可協助盤點臺灣種原庫所保存的日本早期稉稻地方品係作為遺傳起原之基礎。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日本;馬來西亞; |
參訪機關: |
馬來西亞古晉參加第27屆亞太雜草學會年會,日本農研機構雜草研究室 |
出國類別: |
研究 |
關鍵詞: |
雜草型紅米, |
備註: |
|
分類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