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出席「第六次世界漁業會議:變動世界中的永續漁業」心得報告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10101217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第六次世界漁業會議# |
報告名稱: |
出席「第六次世界漁業會議:變動世界中的永續漁業」心得報告 |
電子全文檔: |
C10101217_37739.pdf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101/08/03 |
報告書頁數: |
5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張至維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
助理研究員 |
其他 |
沈康寧 |
國立臺灣大學 |
漁業科學研究所 |
博士後 |
其他 |
報告內容摘要
人類活動及全球氣候變遷,是造成沿岸及河口魚類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主因之一。菲律賓和臺灣是同在一個海洋系統下的相鄰國家,魚類組成和臺灣很相似,有些種類和臺灣是屬於同一族群,有些種類則確有相異的族群。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可能具有差異的族群遺傳結構?人類活動及全球氣候變遷是否改變了這些族群的聯結,進而增進或抑制了族群間的分化?本研究的目的即在利用不同的遺傳標記,來解析臺菲兩地沿岸及河口域幾種共有性魚種,如鯔科、鯖科與鯵科之族群遺傳結構,以瞭解漁業活動及氣候變遷對於這些魚類之遺傳多樣性、族群結構,與分布範圍的可能影響。本研究團隊參加於101年5月7-11日期間,在英國愛丁堡所舉行之「第六次世界漁業會議:變動世界中的永續漁業」,並發表「臺灣中西部大肚溪河口域七種共域出現鯔科魚類之河口利用與移動模式」和「西北太平洋烏魚三種隱蔽種之產卵時間區隔」等兩篇論文。藉由分析臺灣及菲律賓多種鯔科魚類的生物學、生態學及遺傳學的特性對臺灣鯔科漁業資源的保育、管理與永續利用提供建言。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英國; |
參訪機關: |
無 |
出國類別: |
其他 |
關鍵詞: |
世界漁業會議,烏魚 |
備註: |
|
分類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