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
新加坡、馬來西亞移地研究—Baba Malay 田野調查心得報告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09900724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教育部辦理補助大學校院設立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計畫# |
報告名稱: |
新加坡、馬來西亞移地研究—Baba Malay 田野調查心得報告 |
電子全文檔: |
C09900724_29098.pdf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99/02/26 |
報告書頁數: |
6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鄭宜玫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
研究生 |
其他 |
報告內容摘要
峇峇娘惹人是約莫明朝十六世紀時,自漳州泉州至麻六甲一帶定居,並與當地馬來女子成婚的後代。自古以來,峇峇娘惹人思想開放又懷古,文化上不停吸收與融合其他文化特色,包括馬來,泰緬,印度等,在衣著上與裝飾上可以表現出來,同時西風吹入時,能接受法西文化特色,例如男性著西裝,以及較早接受學習英文等;雖然對外來文化採取開放與吸收, 但對於祖先與舊有文化仍能保有慎終追遠的態度。峇峇娘惹人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對遙祖的追思或是傳統習俗的保存與傳承,都相當重視。然而,四個世紀以來的文化融合,時間的洗禮,無奈地使得後代融入馬來文化生活圈,對於自身傳統造成一定的衝擊,當地習語「三代成峇」正是陳述著這樣的事實。 文化改變中,首當其中必是語言使用,因為人類必須溝通。峇峇娘惹人在進入馬來文化圈後,使用馬來語,同時參雜大量閩南語辭彙,形成強烈的混合語特色。 此研究專注於Baba Malay 名詞組的內部結構與特徵,同時探測是否符合Cinque (2003)所提出反對稱性與UG共同形成的一致性結構。另外也看Baba Malay 在於使用量詞與對於名詞的分類方式,以及使用量詞的數量與頻率等。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馬來西亞;新加坡; |
參訪機關: |
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 |
出國類別: |
研究 |
關鍵詞: |
Baba Malay |
備註: |
|
分類瀏覽
主題分類: |
教育文化 |
施政分類: |
大學及研究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