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經濟情勢與石化產業研究報告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09800080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選派優秀現職人員赴國外研究石油專業# |
報告名稱: |
全球經濟情勢與石化產業研究報告 |
電子全文檔: |
C09800080_24496.doc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98/08/24 |
報告書頁數: |
12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姜繼文 |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
石化事業部 |
經理 |
其他 |
報告內容摘要
金融風暴的起因及對世界經濟與石化產業的影響:
1.此次金融危機應不致導致全球經濟蕭條,預測全球GDP成長在2009年第四季會由負轉為正成長,2010年第一季有2.4%正成長。
2.中國是全球石化業希望之所寄。2009年美日德三國經濟成長預估分別為-2.5%至-3.0%之間,而中國仍有+5%之成長率(實際超過8%)。金融危機後美國投入7800億美元救市,中國投入5850億,以其經濟規模來看,投入比例尚高於美國。中國在09-10年之間仍有10項大型石化complex產能投產。預估自08年至13年,中國石化產業的供給與需求仍以每年2-10%之速率成長。
3.2007-2011年全球最大的石化產能擴充來自沙烏地,而全中東的產能擴充更超過全球的一半以上。金融危機後中東新產能的量產受到延後的影響,但大多不超過半年。原油價格下降對中東乙烯的價格優勢有所縮減(由每公噸800每元的差距縮小到360美元),但對其他生產者的威脅仍然強大。從2008年中以後,伊朗取代沙烏地成為乙烯最大的出口國,也因而成為價格的決定者。2009年至2015年,中東每年仍以250-350萬噸的成長速度增長。
4.全球乙烯自2007年平衡後,一路供過於求。直到2012年才出現反轉。亞洲烯烴工廠的開工率在08年11月觸底,到76%,到09年三月以後,回復到85%的合理水準。其後到09年11月以後上升到90%的正常水準。
5.從08年一月開始亞洲輕裂廠的利潤降到零以下,一直到09年三月還沒有回升的跡象。何時回升須視需求何時恢復,需求的恢復還要看經濟成長,一般預估經濟成長要到2010年才有4%以上的正成長。因為新產能仍不斷開出,預估要到2010年底到2011年初才有真正的明顯復甦。
6.2007年美國『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將甲醇在汽油中的含量逐年提高,因而也提高了芳香烴類的掺配價值(Blending value)。 2008年以後因為美國汽油的需求開始逆成長(衰退),加上原油價格大幅滑落,芳香烴類的掺配價值也因而逆轉向下。
7.在此同時世界芳香烴類因先前的榮景,而不斷增加的產能仍持續的開出,而於2009年達到顛峰。供需的失衡自09年起始每年達到18萬噸的差距,且一直持續到2013年的預估終點。也因而使得工廠開工率持續低於70%(2013年升到73%)。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新加坡;英國;美國; |
參訪機關: |
CMAI(Chemical Market Associates Institution) |
出國類別: |
研究 |
關鍵詞: |
國際經濟情勢,地區經濟發展,石化產業發展概況,原油,石油腦,石化上游原料 |
備註: |
|
分類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