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參加泛亞海洋工程協會舉辦之2008年海洋工程研討會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09703714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參加2008年泛亞海洋工程研討會# |
報告名稱: |
參加泛亞海洋工程協會舉辦之2008年海洋工程研討會 |
電子全文檔: |
C09703714_23816.doc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97/12/10 |
報告書頁數: |
14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徐維君 |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
設計處 |
工程師 |
其他 |
林清煌 |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
設計處 |
工程師 |
其他 |
報告內容摘要
心得與感想 :1. 這次會議報告內容包括推進效能、操船性能控制、船舶設計與建造、結構最佳化、施工法相關研究成果,範圍很廣。不僅有力學理論與數值模擬方法的發展,更提供實際實驗的驗證,進而可以建立預測系統,讓與會人員充分了解並建立觀念,也可比對本公司現有做法,作為設計改善之參考。2. 從會議上發表之文章我們看到日、韓等船廠,以實務需求為導向投入研發,部份成果已商品化。而近幾年以本公司為首,在ES10%的目標下所展開之各研發案,已有初步的成果,並於相關領域均取得領先的地位。如本公司與海大合作之PBCF研究,由海大在本次大會中發表,獲得熱烈的反應。而HHI與本公司均投入於VG之研發,然由其發表之成果顯示,本公司仍取得領先之地位。事實證明只要有心投入,國內及本公司之能力並不會輸給國外一流船廠。因此我們當求力保成果、開拓新的藍海。近幾年環保、能源議題的發燒,以趨勢看來,節能設計絕對不會有終點。在ES10%成果逐漸浮現時,我們當可進一步以船東實際營運為考量,真正落實節能於實際海況,而非單純侷限於實驗室中的靜水船況。因此本公司規劃中之Seaway Optimum TM更當積極展開,網羅國內、外專業知識與技術,確保本公司節能設計之領先地位。3. 船舶設計是一門複雜的工程,它融合了各部門專家工作者的不同意見。其內容包括各種專業知識與經驗,更需要有強大功能的分析軟體,才能在最後的過程中達到成功的設計。傳統的設計流程,各部門大多以自己的立場獨立思考各自部門的工作內容,過於強調「設計程序」,而造成整體的設計流程過於冗長並使得修改的工作過於繁雜。倘若有一共同3D的設計平台可供各設計部門反應設計內容,則對於整體的設計目標將更為明確。就公司現有的TRIBON模組的應用而言,除了提供下游現場施工生產資訊使用外,今年已提升至WORKING PLAN的階段,完成現場施工圖與開孔圖的製作,減少現場誤作的機率,相對的提升設計的品質。目前更積極的嘗試使用快速建模的程式,期望能將KEY PLAN之設計直接於3D模組中完成,提供一3D工作平台,以利各裝設計作業之進行,縮短設計時程。當公司民營化後,人力補充完備,也應效法MHI之作法,利用一般佈置圖、機艙佈置圖與舯剖面圖為輸入資料,於初步設計即完成結構3D模組,簡化設計流程,進行「平行設計」的作業模式,各裝設計人員能進入3D模組內完成設計,並藉由本土化程式之開發,延續使用至下游生產管理,俾能較MHI更勝一籌。4. 近年來,無論船東或驗船協會都更為注重細部結構的要求,IACS更對艏艉甲機、艤品等加強材制訂規範。細部結構材佔全船鋼材重量比重有限,但其品質好壞卻影響船東的觀感。為有效達到設計要求,並減少花費過多人力於細部結構的設計。應利用力學的理論與數值分析的模擬,針對不同船型大小,建立一系列資料庫並作船體結構設計之標準。5. 傳統的船舶設計方式,係依據船東之需求,選擇一既有船型為參考,在不變的主要尺寸下,收集各課之估算資料後,經過多次反覆嘗試、分析及修改來設計船殼外型,直到滿足船東需求內容後,才決定船殼外型。這樣的設計流程,船型與船殼重量之間的關聯性低,不僅容易造成鋼材重量估算之誤差,更沒有執行設計最佳化的演算。近年來,造船環境變化起伏劇烈,造船工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縮短建造時程,以提昇市場競爭力,船型最佳化設計的研究已成為造船工業研究發展的重點。為提昇公司競爭力,設計部門應收集相關資訊,尋求合作對象,進行船型主要尺寸變化與鋼材重量間最佳化研究。6. 綜上所述,不論是省能源、3D平台的應用或是最佳化的演算。終究與資訊工程能力有關,而這類工程人才卻是公司現有人力中最為缺乏者。公司若要提升整體產能與品質,應延攬年輕、高學歷工程人才,並有計畫培訓使他們成為研發單位之中堅,建立核心技術資訊,落實於實績。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日本; |
參訪機關: |
泛亞海洋工程協會 |
出國類別: |
其他 |
關鍵詞: |
研討會 |
備註: |
|
分類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