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
banne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汶川地震災後」科學合作研究訪問報告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702121
相關專案:
計畫名稱: 參訪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及商談四川震災後科學合作研究方式#
報告名稱: 「汶川地震災後」科學合作研究訪問報告
電子全文檔: C09702121_22420.pdf
附件檔:
報告日期: 97/09/09
報告書頁數: 10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web.nsc.gov.tw
出國期間: 97/07/19 至 97/07/23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張文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室 副研究員 聘、雇

報告內容摘要

地震災害是兩岸人民面臨的共同問題,防震減災也是兩岸科學家努力的共同目標,本次科技訪問團主要目的提供科技資訊及經驗、加強合作發展防震減災科技,提昇科技交流層級。從民生相關科技出發,達成「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共創福祉」,建立新政府發展兩岸學術研究合作新的里程碑。本次主要訪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地震局本部、中國地震局地質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所及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經由兩岸學者專家學術討論建立五項主要合作議題,整理如下:1.地震破裂及深部結構探測2.活動構造、地表破裂及古地震3.空間觀測及技術4.工程結構抗震、強地動5.地震前兆機理而且雙方對於合作研究具有高度共識。在7月21日溫家寶總理特批大陸也將進行龍門山斷層深井鑽探,因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及時效性,緊急經費由財政部籌措,科學計畫即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技部及中國地震局共同負責,計畫總規劃即由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許志琴院士擔任,特別將借重台灣車籠埔深井鑽探的成功經驗。另對於斷層破裂帶的確定,崩蹋、滑坡調查,微震破裂產狀以及重建安置等問題均有進一步的瞭解。在地震研究方面,兩岸地震科學家來往頻繁密切,並輪流多次召開「海峽兩岸地震科技學術研討會」,自1992年至2006年已辦理5屆,下屆預定明年在台灣舉辦。但過去因地震資料交換不易,實質的研究合作可藉汶川地震作為開端,加強實質科學合作。兩岸在地震研究上也具有相輔相成的互補功能,台灣監測及速報能力強,大陸地震前兆研究項目及經驗多,近年來大陸經濟高度發展,將大量增設地震觀測網,豐富的地震資料可作為研究全球及區域構造有效利用。兩岸的科學合作研究,首度由國科會及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完成,除可進行實質的合作研究外,此合作模式可作為未來開展兩岸其他共同議題研究之參考,例如自然災害防治、氣象資料交換、颱風豪雨研究、中醫藥研究、區域人文研究、校舍橋樑等結構物補強等相關議題。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中國大陸;
參訪機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質所,地震預測所,地球物理所
出國類別: 其他
關鍵詞: 汶川地震,活斷層,深井鑽探,地表破裂及發震構造,強震紀錄及結構物震害,速度場測量,地脈動陣列探測,破裂帶調查及活斷層界定,7. 大地電磁觀測
備註:

分類瀏覽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施政分類: 國家發展及科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