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
banner
行政院衛生署

參加第二屆亞太地區醫療品質論壇國際會議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104058
相關專案:
計畫名稱: 參加第二屆亞太地區醫療品質論壇國際會議#
報告名稱: 參加第二屆亞太地區醫療品質論壇國際會議
電子全文檔:
附件檔:
報告日期: 91/12/04
報告書頁數: 3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行政院衛生署 http://www.doh.gov.tw
出國期間: 91/09/09 至 91/09/14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石美春 行政院衛生署 醫政處 科長 薦任
梁玉梅 行政院衛生署 全民健保爭議審議委員會 技正 薦任

報告內容摘要

本次於九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三日期間假新加坡舉辦之「第二屆亞太地區健康照護品質促進論壇」係由美國健康促進協會(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及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出版集團共同主辦;IHI創立於1991年,專注於改善美國及全世界健康照護的品質,BMJ出版品內容係針對專科醫師、開業醫及所有健康照護專業從業人員,作品皆顯示臨床的證據,提供對有效的健康照護最佳可用證據的概論;在歐美地區他們舉辦健康照護促進之研討會議一年一次已有十餘次,在亞太地區本次係第二屆,有來自27個國家(不限亞太地區,尚包括英、美、加等國,另除香港外中共並未有代表參加)的醫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及醫務行政管理人員共785人共襄盛舉,其中我國共有12位代表參與會議,分別包括財團法人醫療品質策進會(2位)、臺大醫院(3位)、亞東醫院(1位)、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1位)、台北市立萬芳醫院(1位)、奇美醫院(1位)、台中榮民總醫院(1位)及本署(2位),會議針對病人安全(Patient Safety)及醫療品質改善(Quality Improvement),包括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實證醫學(EBM)及品質指標計劃(QIP)…等品質促進相關議題,同時或分區段進行49場研討及成果發表會議,並展示73篇有關病患安全、促進領導能力、品質測量及標準的改變、教育訓練促進、健康照護系統改善、慢性病患照護之改善、品質促進的實證等內容之海報;其中台灣亦有二篇口頭發表(介紹台灣醫療品質指標TQIP)及一篇以藥事服務品質改善(由奇美醫院提供-以資訊系統的機制預防Coumadin藥物使用所造成之出血副作用)為題之海報展示。 至參加本次會議之心得與建議如下:1、 此次會議我國參加人數僅12位,來自8個不同機構,且僅有兩篇有關TQIP之發表演講及一個藥事服務之海報展,無法有整體突出之表現,故建議多派員參與國際會議與活動,並可考量補助醫院或醫事團體前往作報告或海報展,以加強推銷我國並增加國際知名度及國際地位。且報告主題可鼓勵醫院或醫事團體從事以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實證醫學(EBM)、病人安全(Patient Safety)及品質指標(QIP)相關計畫之執行結果為主題。另本署目前補助醫策會在推動學習型組織計畫之成果(本次會議則尚未有此主題)、本署署立醫院之品質成果,以及我國推動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改善政策之報告,如醫療品質委員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療糾紛審議小組及醫院評鑑等,應皆可考量。2、 另為配合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建議我國可考量爭取本會2006年或2007年之主辦權,惟較令人擔憂的是會場之選定,因我國似乎仍未有能結合會議、捷運、飯店、購物中心為一體之多功能會議中心,目前雖已有世貿中心,但其功能似乎仍有所不足。此次新加坡之會場即具有此多功能之特質,值得本國效法,甚至建議在挑戰2008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內,即應優先加強考量多功能國際會議中心之興設,亦建議我國醫院名稱及指示牌,可加註”英文”,以因應國際化需要。3、 香港目前為了加強醫病關係,有設置大眾申訴委員會(Public Complaints Committee)及辦公室之作法,令人印象深刻。或許我國亦可仿效設置。4、 此外,本次會前參訪三家新加坡之公設民營醫院(包括KK婦幼醫院、Tan Tock Seng醫院及Changi 醫院),印象深刻的是此三家醫院皆是約在八年內改建之醫院,建築設計皆相當明亮寬敞,重視採光及顏色之規劃,沒有令人不適的“醫院”味道,有別於一般醫院刻板之印象。且目前新加坡衛生部門,為加強醫院之品質改善,業於2000年4月要求所有醫院(16家)均要參加品質指標計畫(IQIP-Intern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即加入美國之MQIP計畫),包括9個指標,及於2001年要求各院實施SSCI(Specialty specific Clinical Indicator澳洲改版)系統之指標計畫,其包括15-16個指標;亦要求各院實施醫令處方系統(Electronic Prescription System)及各項品質保證方案與委員會之設置等。另值得一提的是因新加坡之健康保險,僅包括重病保險,即僅包括住院費用、昂貴的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門診費用,並不包括一般門診費用,即一般門診需自費,收費標準約自25元至80元新加坡幣不等,故醫師每診之門診量,皆可維持在30人次以下,每位病人約可得到5至10分鐘之看診服務。而如民眾前往公立診所(約有14家)看診,每次則僅需6至7元之新加坡幣,如屬私人診所,則約需20元之新幣,故一般民眾看門診係在診所看,而不到醫院看。故其健保「保住院,不保門診」之作法,我國亦可考量仿效。5、 IHI總裁Donald M Berwick以「BETTER WORK IN A BETTER WORKPLACE」為題,於閉會演講中引用美國IOM(Institute of Medicine)之報告,談及美國醫療品質三大類問題,分別為1.過度使用Overuse (of procedures that cannot help),2.使用不足Underuse (of procedures that can help),3. 誤用Misuse (errors of execution),其中關於「過度使用」部分,例如:30%的罹患耳部感染之兒童接受了過量的抗生素治療,20%—50%的外科手術是非必要,50%背痛患者的X光檢查是非必要;關於「使用不足」部分,例如:50%過了中年的人忘了接受肺炎雙球菌疫苗的注射,50%心臟病發作患者忘了接受beta-blockers藥物治療;關於「誤用」部分,例如:7%的醫院病人經歷嚴重的給藥錯誤,每年美國有44,000-98,000人因為照護上的傷害而死亡。就「使用不足」及「誤用」的品質問題,或可從加強民眾教育、臨床路徑、品質指標…等方法來管理改善,惟「過度使用」部分,涉及執業醫師個人專業判斷,執業醫師可能有各自之看法及考量,在本國全民健康保險爭議案件中,此類案件不勝枚舉;保險人與特約醫事服務機構雙方醫師在「必要」與「非必要」、「足」與「不足」之間產生的爭議不斷,但如何定義「過度使用」,勢必要有令專家信服的證據才能達到共識;另站在病人的角度,Donald M Berwick也提出一個令人醒思的問題:「Is your doctor bad? You may never know」;因此,對本國而言,如何創造三贏的結果,達到醫療服務品質之改善,除由實證醫學的觀點證明外,亦應考量本土情況,從倫理、法律、政策面及病人利益之層面分析,目前爭議審議委員會在處理醫療爭議案件即秉持此理念,並以宏觀的態度積極協助建立國內執業醫師教育輔導機制,改善健保醫療品質,進而以改善病人照顧為最終目標。6、 目前國際醫療品質趨勢係強調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 Centered)之醫療及病人安全,雖然目前我國醫療評鑑,已朝此方向改革,然相關之教育訓練活動及演習會建議仍應多主辦,以使醫院能充份了解。且本會議相當強調醫療品質改善方案(如臨床醫學、品質指標、實證醫學)之推動,故我國這方面之推動計畫,亦應予持續加強。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新加坡;
參訪機關:
出國類別: 其他
關鍵詞: 亞太地區健康照護品質促進論壇會議
備註:

分類瀏覽

主題分類: 行政管理
施政分類: 輔助事務
回頁首